李 燕
春去秋来,花谢花开,八十六载风雨兼程,人民兵工秉承着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开拓进取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钢铁般伫立在中华大地上,彰显着一种独特的力量。我作为一名兵工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。回首往夕,八十六年来兵工人以艰苦奋斗、与时俱进、甘愿奉献、永葆先进的精神使命使兵工企业由小变大、由弱变强,由谋生存走到今天求发展……
曾经的沉浮辉煌,我们从书中学习,如今的繁华灿烂,我们亲眼见证。我们兵工企业所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,归结于我们兵工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。
记得十五年前,我怀着对美好工作岗位的憧憬,回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兵工企业,成为了一名兵工人。在工作中,我对兵工人有了更深的理解。我被他们那种吃苦耐劳,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、熏陶着,并慢慢地成长起来。
工作中,许多师傅给了我榜样的力量,为了一个新产品的科研开发、设计定型,许多科技人员奔走在工厂与靶场之间,为了一个项目零件的试制攻关、按时交付,许多技能人员熬过了无数的不眠之夜。一个个性能优质的产品被研制、生产、交付,都离不开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兵工人的密切配合。他们这种甘于奉献,为军品科研绿灯长明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,深深感染着我。
全国劳动模范、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周建民,先后荣获“全国劳动模范”、“中华技能大奖”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、山西省“劳动模范”、山西省“十佳金牌工人”、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等多项殊荣。他说:“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,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。”参加工作以来,周建民通过自己购买、借阅读过的书籍达到1000多本,代表着周建民在学习上的坚持,彰显的是一名技能工人对知识的追求。在国家“砺剑太行”生产动员演练某量规的加工中,由于他的突出贡献,荣获国家“砺剑太行”动员演练“一等功”。他在协助系统内某单位重点工程项目产品制造中,他利用娴熟的技术实现了设计要求,确保了该产品的顺利交付。他总结提炼出了“第二基准法”“整体研磨法” “冷热配合法” “一次装配法”“三要诀加工法”“反向研磨法”“同一中心打表勾表法”,大大提升了企业专用量具的制造水平。参加工作30年来,周建民的创新成果达到1000余项,平均十天左右就有一项创新成果从他手中产生,创造价值累计达到3000多万元。
我身边的“劳模”、“三晋技术能手”、 “高级技师”杨兴隆,追寻他的成长历程,我们看到了一位新时代军工人“唯实、创新、实干”的企业精神在一名基层员工身上的体现,看到了一位追梦蓝领为企业发展的真情奉献。他在某航天涡喷发动机的等流体加工工艺攻关,中航集团某零件,某产品的壳体、转子,某产品的后舱、底座、高度计壳体等复杂零件的加工,成功加工开放式叶片、封闭式叶片、人工心脏泵叶轮、涡喷模具等精度要求极高,形状复杂的零件,为公司在许多领域打开了市场。他还曾发明“砂型填充夹具”“空心刀具”“穿插电极”“减震螺栓”,为公司节省定制工装费用8万余元。他对数控原理理解深刻,成功修复数控机床十余台,节省维修费用13万余元。他还擅长刀具的刃磨,曾经解决某产品加工中经常断刀问题,节省刀具费用6万余元。公司上下,一谈到杨兴隆无一不竖起大拇指:“技术过硬,没有他干不出来的零件”。
还有身边的爱岗敬业标兵刘亭菊,工作中,她总是一丝不苟,班中、班前、班后、节假日、双休日,任何一个时候你来到工房,都能看到她在机床旁不是细心查看图纸,就是认真加工零件,别人问她:“你不累吗?”她总是笑着回答:“工作要紧,赶紧干活。”
小小“三八红旗手”杨娇,年龄不大,身材娇小,硕大的铣车在她的面前就像是一个庞然大物,但是你看她干活的样子,摇动铣车的摇把,装卸铣车的刀柄,似乎她就是一个大力士,用游刃有余、得心应手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。她连续两年在公司的铣车技能比赛中夺得前三名,她的成绩明显胜过与她同组的男同志,赢得了大家的点赞。
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榜样,他们务实、求真、自强不息、持之以恒……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坐向标和方向盘。
如今,在集团公司的高瞻远瞩下,我们的企业正不断向前发展,会越来越好。一个个新的产品被研发成功,投入生产使用;一次次产品的顺利交验,深得军方好评;一批批大学生走进兵工人的行列,传承和发扬着兵工人的伟大精神。我们有能力完成祖国交给的各项重大任务,为国防安全添砖加瓦。这里始终是国防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,一支“有抱负、负责任、受尊重”的企业团队。我庆幸,我是团队的一员,我骄傲,在国防强大中,也有我的一份功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