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磊磊
80后的我,是看着“地道战、地雷战”等许多战争题材电影长大的,从小我就对武器装备着迷,对兵工人崇拜,对兵工事业的神秘好奇。2011年,大学毕业后,我如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兵工人。
初来乍到
记得父亲送我来厂报到的那天,正值厂里下班,听着广播里的号角声,看着服装整齐划一下班人潮,父亲对我说:“孩子,这是大厂,这是国有企业,这是铁饭碗,好好干。”我随口答应着,思绪却飘到了九霄云外,我似乎看到了我穿着白大褂操控着大型精密仪器情景,看到了我参加大合唱过着丰富业余生活的日子,想到这里,我偷偷窃喜,我为能成为兵工人而自豪,能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而骄傲。
进厂后,我被安排到某车间实习,当我踏入车间的一瞬间,感觉一盆冷水从头浇下,我看到了许多陈年破旧的车床,看到了寥寥无几的几位老师傅在无所事事的唠嗑,面对这些我无所适从,这就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兵工厂?这就是我要为之奋斗的地方么?我难以释怀,思绪万千。就这样,我昏昏噩噩的数着日子过,只希望尽早实习完毕,到更好的单位去工作。
心路历程
实习结束后,我分配到了研究所工作,当我踏入科研楼的一瞬间,我看到了一排排的密码柜,一股神秘而又神圣的情绪油然而生,我重拾信心,昂首阔步的走进了办公室,期待着未来精彩的工作。就这样,我开始真正的成为兵工人,从CAD的学习,到工具工装的设计,再到靶场的试验,我体会到了兵工人的艰难,看到了兵工人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,感受到了兵工人在困难面前坦然面对,永不言败的气魄。
在科研所的三年,我收获了太多,从好高骛远的大学生变成了实事求是的工人,将玩世不恭的态度变成了严谨细致的性格。三年中,同届的大学生或因工资待遇、或因家庭因素陆陆续续的不断离职,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与诱惑,我也曾动摇过,我也想离开这呆板的工作,去寻找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活。但兵工精神早已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,让我有了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“淮海梦”。“工厂的军品任务可以少,但我们兵工人的知识、技能和对未来的信心不能少”这是我的信仰,“为淮海集团重拾辉煌而奋斗”这是我的“淮海梦”。
为实现“淮海梦”而努力
2014年,我竞聘到了公司办公室工作,在这里,我接触到了更多,有一身正气的领导,也有消极怠工的干部,有振奋人心的故事,也有令人沮丧的消息,有高瞻远瞩的规划,也有痛心疾首的过去。虽然,现在公司的发展陷入了低谷,但兵工精神仍在传承,一大批优秀的兵工人仍在恪守自己的工作,探索着改革发展的道路。“换脑工程”、“处僵治困”、“三供一业移交”、市场化债务重组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持续推进,为我们淮海集团“腾笼换鸟”夯实了基础,“一家人、一条心、一件事、一辈子,感动自己,影响他人,造福后人”坚定了我们兵工人的信念,“屈指成拳、同频共振、荣辱共担”为我们兵工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。
在办公室工作的四年里,我见到了“一周168个小时中130余小时或在工作、或在出差的路上奔波”的“拼命三郎”,见到了“面对拆迁工作万般刁难与威胁,我自岿然不动”的气魄担当,见到了“淡泊名利、无私奉献”的工匠大师等等,这些兵工人在用辛勤与汗水、拼搏与奉献诠释着人民兵工精神。“要找共产党,就到南三厂”、“中国看上海,长治看淮海。”这些曾经的辉煌,总有一天将会重新绽放。
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事业
现在,我经常到实习过的车间去看看,去摸摸那些锈迹斑斑的车床,去见见那些为兵工事业、为公司贡献了一生的师傅们,去听听淮海集团过去的故事。我们淮海具有共产党纯正的红色基因,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舍身救国,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支援国防建设的挺身建国,抗美援朝、中印、珍宝岛、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保家卫国,新时期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创新强国。我曾无数次瞻仰“刘伯承工厂”旧址,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群,细细体会着军工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痕迹,感悟着这支既军又民、既生产又打仗的人民军工队伍,在风餐露宿、凿磨锤炼的艰苦岁月里,不仅创造了令敌丧胆、赢得胜利的武器装备,而且铸就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读书志在圣贤。目前公司正处于改革脱困期,部分产品无法及时交付,人员总量过于繁冗,少数职工态度消极。但我想说,我们的“根”在这里,当淮海土地肥沃时,我们会茁壮成长,当淮海土地贫瘠时,我们必将枯萎凋零。我们何不抛弃杂念,摒弃“混日子”的态度,以“主人翁”的心态,认真履职,主动工作,展示“小我”风采,铸就“大我”辉煌。“厂兴我兴、厂荣我荣”,我们要做好人民兵工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,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开拓进取,无私奉献”,为淮海集团的腾飞贡献我们的青春和热血,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事业。
砥砺奋进创伟业,勇立潮州谱新篇。这就是我的“淮海梦”,一个小小的梦,一个大大的梦。